【信報財經新聞】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預留最少80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及物業顧問高力建議,把洪水橋新發展區內原本被劃為其他用途的土地,包括位於洪水橋南北面的部分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GIC)、工業及物流用地,整合並改劃用作發展北都大學城,令區內發展「大學城」的土地由原本只有約5公頃,增加至24至48公頃。
劉國勳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洪水橋目前的規劃是由政府早在2018年的決定,參考去年多層現代產業大樓用地招標及原址換地申請都因市場反應欠佳而延期,所以更改用途可更切合市場現今需求。
劉國勳提倡「動態規劃」,政府重新檢視洪水橋/厦村的規劃,因應本地及外地學院都對「大學城」的反應積極,建議整合土地並更新土地用途,用作發展「大學城」,配合北都其他科研創新園區,培育及培訓本地人才。
現時政府規劃的「北都大學教育城」分布於牛潭尾(涉約46公頃)、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佔約5公頃),以及新界北新市鎮(涉約40公頃)三個地段;其中,洪水橋於去年已啟動收地並已基本完成,相信會比未啟動收地的牛尾潭,更快能提供土地,發展「大學城」。
港鐵洪水橋站預計於2030年落成,在毗鄰建設「大學城」,將能充分利用一帶地段周邊交通配套。劉國勳指出,考慮到整體發展時機、土地準備情況及交通配套等,洪水橋是三個選址地段中,最有優勢發展「大學城」的地方。
劉國勳又建議政府考慮教育用地重新規劃時,應融合「產學研居」的社群概念,包括引入與重點課程相關的企業、研究所及學生宿舍及人才公寓等,從而更大程度發揮各設施間的協同作用,而洪水橋規劃本身有住宅及產業,可與大學城產生協同效應。
高力香港董事總經理劉振江表示,數據顯示,隨着非本地生的比例放寛;加上香港具數間全球百大的專上學院優勢,教育機構與專上學院亦對校舍及周邊設施需求不斷擴大,亦佔去年不少成交,故建議政府可乘勢頭,借此動能提速北都發展,發揮土地最大價值。